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5节(1 / 1)

这是在警告百姓们禁声,若是有违反的人,不仅会被当场拖走还有罚银。少顷,有穿着绣鸽官服的九品官登上高台,拿出怀中的文书打开,气沉丹田的开口,“永和十三年,东宫勤思学堂第五次招生,共报名两千六百八十一人,符合报名条件者八百六十六人,共招生三百二十人。”不等下面的百姓做出反应,高台上的九品官已经继续念下去,“文思班录取二十八人,分别是咸阳青桑胡同户主王明五孙,王佳,年二九,高六尺三寸,右脸有三痣。咸阳青葵胡同,户主李越二女,李琴,年二七,体态均匀,左耳上有珍珠大胎记。咸阳青玉胡同……”随着九品官的话,台下有的人面露喜色,甚至喜而忘形,做出失态的举动,被五城兵马司的人拖走,脸上的笑容也没断过,连交罚银的时候都满脸兴奋,还特意多数几个铜板,要请五城兵马司的兵爷吃茶。有些人则始终面色紧张,每当九品官念出个名字,脸色便苍白一分,不久便面无人色,全靠身下的椅子或者身边的人好心才能没倒下去。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宋佩瑜起身洗漱后,便从金宝口中得知,东宫勤思学堂此次招生的大致情况。东宫勤思学堂,是宋佩瑜在两年前,才以东宫的名义,力排众议成立。从一开始就有七个班级,分别教导文学、拳脚功夫、骑射、刺绣……等。好在北地的男女大防尚且不重,即使男女一同上课也不会被议论,学堂才能男女学生都收。虽然招收的学生都是‘寒门’,但目前为止,这个寒门只包括咸阳的平民百姓。学堂免除学生们的束脩费用,包括笔墨纸砚、刀马弓箭等,学堂也会提供,甚至会在学生毕业后,为学生找到可以维持生计的营生。种种优待之下,有不少出生世家的人,也想混入东宫勤思学堂。他们不缺学堂给学生的那些补贴,却想凭着学堂学子的身份,与东宫搭上关系可惜无论这些人废多少心思,买通多少人,总是会在最后一步,被甩出学堂名单。因为每次到勤思学堂最后一轮面试的时候,重奕都在屏风后面亲自参与面试。他甚至都不用抬头,只要听着这些人回话的语气,就能判断出这些人是否符合勤思学堂的招生标准。今日公布的新招生名单,注定还是要几家欢喜几家愁,却没人敢因此闹事,也没再出现有人试图私下转让名额的事。宋佩瑜听着金宝将勤思学堂的事说完,正好出门去鸿胪寺。还没进马车,便见马车内伸出一只白皙修长的手。是重奕的手。宋佩瑜先回头看了眼,确定既没有兄弟恰好路过,也没侄子正好出门,才牢牢握住那只手。第104章五年过去,宋佩瑜依旧是鸿胪寺卿。宋氏已经有宋瑾瑜这个‘宰相’,还有宋二名为礼部左侍郎,实际上却是礼部真正的掌舵人下面还有宋景明等小一辈的人在外周转历练,等待个好时机回朝。如果宋佩瑜再入三省六部,难免会有宋氏把持朝政之嫌。正好宋佩瑜心心念念的荆州楚国出海口、与西域商路另一边的西域三十六国的交流、还有双梁、陈国……都是要在鸿胪寺,才更方便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五年来,无论是永和帝还是宋瑾瑜,都数次暗示宋佩瑜可以动个地方,宋佩瑜都委婉的拒绝了。反倒是去户部熬资历的吕纪和在成功熬走户部右侍郎后,又熬走了户部左侍郎。如今只等六部尚书告老,便可以成为赵国最年轻的尚书,或者与宋二一样,名为左侍郎却实际掌握一部。东宫小学堂的其他人也在这些年中逐步升迁。骆勇最后还是去了京卫指挥使司,二十好几的人,仍旧每天和骆三斗智斗勇,动不动就要去勤政殿找永和帝给他评理。魏致远在五城兵马司,那里还有许多魏忠曾经的旧部,宋佩瑜总觉得永和帝是在下一盘大棋,魏致远是最重要的那颗棋子。平彰从卫郡回来后,就在东宫十率任职,如今正给郝石做副将。盛泰然与平彰一同从卫郡回来,在六部轮转后主动提出想去奇货城,正好宋佩瑜有打算在其他地方再建奇货城,便将这件事交给了盛泰然。柏杨在咸阳无所事事,也早就歇了回燕国的心思,便与好友盛泰然一同去在卫郡最南端新建的奇货城。大公主在出嫁前有了正式的封号,雍宜公主。永和帝虽然没能争过朝臣给她封地,却在雍郡挑了个最富庶的县城,将县城的赋税都拨给大公主作为供养。只要大公主还活着,那个县城的赋税都会每年按时送到她的公主府。大公主按照自己的心意选了驸马,却在生下女儿后不久,与驸马起了争执,闹着要和离。驸马家中竟然暗中联系御史台的御史,弹劾大公主不遵循三从四德,对驸马趾高气昂,对驸马的父母更是毫无尊重。驸马还在朝堂主动上奏,言雍宜公主既是个女儿家又不是永和帝亲女,享受公主封号与待遇已经是僭越,不该再有封地供养,平白让雍宜公主多了不守妇道的底气,请求永和帝收回给雍宜公主的封地和各种优待。毫无意外,驸马没见到第二年的太阳。雍宜公主却在第二年,抱着已经有郡主封号的女儿,风风光光的嫁给第二任驸马。相比雍宜公主,惠阳县主的生活就平淡得多。驸马和长公主终究还是疼爱她,也给了她自己选择夫婿的余地。她犹豫半个月后,义无反顾的选择穆和。长公主府整整闹腾半年多的时间,惠阳县主才如愿。好在这桩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婚事,最后有个不错的结果。穆和在弘文馆补了个五品小官,一心一意的整理古籍、文书,已经有在赵国广为流传的著作。惠阳县主与穆和婚后琴瑟和鸣,很快便生下个女儿。有了女儿后,不仅驸马心软,连最生气的长公主也逐渐心软,在又听闻惠阳县主有孕后,亲自进宫去勤政殿见永和帝。长公主早就打算在惠阳县主出嫁前,为她讨个郡主的封号,让她能风风光光的出嫁。却被惠阳县主选定的夫婿气得够呛,便将这件事忘在了脑后。多年时间过去,长公主见穆和确实与穆婉不同,反倒有些像他哥哥穆清,肯脚踏实地的做些事。惠阳县主与穆和成亲后,任谁来看都是越来越身心舒畅,连带着从前眉宇间偶尔可见的自卑也彻底消失,变得更从容有度,可见婚后生活一帆风顺。而且惠阳县主与穆和上面没有长辈,只与穆清比邻而居相互有个照应,一个月能有半个月的时间回长公主府,怎么能不让长公主与驸马暗自高兴。久而久之,长公主也就不在介怀惠阳县主的选择,彻底承认了穆和这个女婿。自从东宫勤思学堂开课后,雍宜公主与惠阳郡主便有许多耳闻,突然升起念头,要在咸阳开办只招收女学生的女学。为此,她们不仅亲自去旁听过勤思学堂的课程,还全程参与了勤思学堂第五次招生的过程。如今正在为到底是只招寒门姑娘,还是既招贵女也招寒门,以不同的院子将贵女和寒门姑娘分开,或者干脆在不同的地点设立两个学堂而纠结。昨日长公主府有宴,重奕在席上听雍宜公主和惠阳郡主说了许多关于学堂的事,便顺嘴提一句给宋佩瑜听。宋佩瑜也没想到,雍宜公主和惠阳郡主居然会对学堂有这么大的兴趣。这两个人刚开始操办女学的时候,宋佩瑜还以为她们也就是三分钟热度,等具体了解到筹备学堂要花费多少精力后,就会将这件事放在一边。综合各方面考虑,宋佩瑜当然还是希望雍宜公主和惠阳郡主能坚持将女学办下去。哪怕只招收世家贵女,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宋佩瑜想了想,打算给雍宜公主和惠阳郡主送几个勤思学堂的老人过去,专门挑不止一次经历过学堂招生的人。有宋佩瑜坐镇在鸿胪寺,鸿胪寺不知不觉间便从众所周知的养老衙门,变成世家子入朝时不错的去处。因为太子也经常在鸿胪寺出没,鸿胪寺的官位无论大小,抢手程度甚至一度超过六部。重奕早就在宋佩瑜办公的地方,有了自己专属的桌椅,桌面上除了堆积的话本子和九连环,最近还多了几本武学基础。永和帝以要将肃王府的五个小郡王送到东宫养为威胁,要求重奕隔天抽出半个时辰的时间教小郡王们习武。小郡王们养到一岁的时候,就从肃王府移到皇宫,由宫女太监们伺候着同吃同住。永和帝与肃王几乎每日都会去看望他们,每当小郡王们说想念母亲的时候,永和帝就会让人去请长公主和肃王妃进宫。久而久之,小郡王们虽然知道他们的生母另有其人,且都在肃王府中,却更亲近长公主与肃王妃。小郡王们三岁的时候,永和帝便找人来给他们启蒙。如今四岁,正是习武的好时候,永和帝早早就盯上了重奕。实际上,小郡王们三岁启蒙的时候,永和帝就打过宋佩瑜的主意。那段时间刚好赶上西梁与党项又一次大规模开战,东梁也发生骚乱,宋佩瑜作为鸿胪寺卿忙得脚不沾地,鸿胪寺也确实离不开宋佩瑜,永和帝才遗憾的打消主意。改从宋氏、吕氏与其他三个世家中各选了一个人,总共五个人,作为小郡王们的启蒙老师。重奕不愿意让小郡王们住进他的东宫,只能答应永和帝去教小郡王们习武。宋佩瑜知道这件事后,立刻让人找大量有关于武学基础的书,让重奕在正式教导小郡王们习武之前,将这些武学基础都了解透彻。他实在是担心,如果重奕不先了解正常人的极限,会不会在第一天,就让小郡王们竖着来演武场,横着出演武场。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西梁和东梁的乱子才差不多尘埃落定。自从赵国走通西域商路,每年都通过西域商路贩卖琉璃、香皂……银镜等物品,从西域赚取大量金银宝石后,盘踞在西域商路附近的吐谷浑和党项也跟着活跃了起来。早在党项与西梁开战之前,吐谷浑便频频在赵国边境挑衅,企图抢走赵国商队的货物。面对老对手,永和帝怎么可能忍得下这股气。而且永和帝深深的明白老对手是什么德行,他如果在对方挑衅的时候稍稍退却,哪怕露出一点弱势,这些外族人都会像闻到血腥味的豺狼似的蜂拥而上。只有将这些外族人打疼,这些外族人才会明白,赵国是他们惹不起的存在,从此绕着赵国的商队的走。听闻永和帝调兵遣将,甚至将长年驻守在赵燕边境的慕容靖都召回咸阳,重奕立刻赶往永和帝的勤政殿。他愿意带兵出发,击溃吐谷浑,如果党项敢有异动,他就连党项也一起收拾。永和帝欣慰的笑了笑,十分轻易的答应了重奕的要求,却提出要将宋佩瑜留在咸阳。确定永和帝是下定决心要将宋佩瑜留在咸阳,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后,重奕立刻对什么吐谷浑、什么党项失去所有兴趣,转身回了东宫。最后,带兵西征的人还是慕容靖。在燕国建威大将军带兵横扫吐谷浑,一路打到吐谷浑王庭,逼得吐谷浑王族不得不舍弃王庭西逃的二十年后。赵国慕容将军带领十万赵军,再次给吐谷浑剃了个头。如今的赵国虽然地盘不如燕国,但粮草、军饷、给士兵的赏银,每一样都远胜于曾经的燕国,赵军比二十年前的燕军还要勇猛。另一半蠢蠢欲动的党项,甚至连浑水摸鱼的机会都没找到,吐谷浑就再次舍弃王庭,一路往西域深处窜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