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历史军事>崇祯故事烂尾了吗> 三十五、梓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十五、梓童(1 / 2)

三十五、梓童

乾清宫里,堆满文书的御案点起了蜡烛,古色古香的宣窑青花折枝花卉烛台,十一层青花纹饰重重叠叠,绘画精细秀丽,线条优美流畅,御座上的崇祯天子手拿一封文书,憔悴的脸上满是震惊和兴奋的神色。

午前赵知县从将军府回县衙后,立即写了捷报,搭随一份无关痛痒的普通公文,加了重赏派遣得力之人快马送往京师。出发前他反复叮嘱,到了北京城下缒上城后,务必问清事实,若今日果真有杨铭所说的雷法大捷,那就将捷报一起呈上,若没有这个大捷,那就只上报普通公文了事。赵知县料想这等惊世骇俗的大捷,城墙上千万双眼睛注视,一定是尽人皆知的轰动事件,不可能问不到。

而这次捷报到京,官员们自然不必像上次那样左右为难了,立即就将其作为紧急军情放在整叠公文的最上面呈送御前。

烛光下,公文工整的小楷写道:“遽闻京师虏警,臣五内欲裂,乃急谕杨铭,晓以大义,促其施法。铭慨然赴坛,勉力施法一昼夜,则雷声轰然,全城震动,其云京师薄城之虏兵死伤狼籍,惶然逃窜矣……”

这赵知县办事还是很地道的,除了自己表功,也没忘给杨铭吹嘘一番。

崇祯将这公文反复看过几遍,心中不免又惊又喜。上午得到城上报捷后,他就亲自登城看过,一眼望去,那后金军果真是尸横遍野,城里的守军出去割首级都割了一个多时辰,还有两支部队因为抢首级打了起来,死伤了十几人,他对此已严令训斥。

按照朝廷的赏格,一颗后金兵的首级是五十两银子,明军与后金的多年交战,偶尔有的几次所谓大捷,首级也往往是个位数的,今日城下三声雷响,顷刻就有了一千多颗首级,这简直是在捡钱,也难怪平时缩在城内不敢出门一步的守军会出城疯抢了。

不管怎样,城下的敌军总算是退了,京城的危险也算是解除了,崇祯松了口气,突然感到饥肠漉漉,这才记起自己一整天都没吃饭了。

乾清宫后门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一个纤秀的身影从黑暗处走到御案前,低眉垂首将双手捧的餐盘搁到案上。

“梓童,怎么是你?”崇祯惊讶地问道。

御案前的女子抬起头,烛光摇曳,映出十八岁少女洁白如玉的面容,不饰脂粉的素颜含带清丽柔婉的微笑。

梓童是皇帝对皇后的称呼,这位送膳的女子便是崇祯的正宫周皇后。

“请陛下恕臣妾擅入之罪。”周皇后柔声说道,“臣妾实在是担心陛下的龙体……陛下,您一天没用膳了。”

自从后金入犯以来,崇祯就下令嫔妃们不得来乾清宫打扰他处理军机,是以周皇后借送膳来此探望,首先便向皇上请罪。

崇祯见眼前的皇后容颜清减,想到这段时间来,他一直在乾清宫操劳政务,几乎从未回过后宫,而皇后不仅没有一句怨言,还在后宫带头节衣缩食,裁减各种用度来支持自己,上次给申甫招兵买马的十七万两银子,就有一部分是周皇后在后宫的用度里节省出来的,心中不禁一酸,伸手握住周皇后的手,温言说道:“梓童你也辛苦了,来,坐下陪朕一起用膳。”

周皇后脸上一红,身子娇柔地扭了扭,“皇上,臣妾已经吃过了,请陛下快些用膳吧。”

说罢,她便将筷箸勺碟一一摆放整齐,给崇祯胸前围上天蓝色的餐巾,端起盛满白米饭的瓷碗奉到他手中。

热腾腾的米粒清香扑鼻而来,崇祯夹了一箸青菜连同米饭大口吃了起来,饭菜入口,顿觉味道甚是鲜美。

“梓童,这饭又是你做的吧?”他一边吃一边问道。

周皇后出身贫寒,她是苏州嘉定娄塘镇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继室。周奎迁居北京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卖药看相算命谋生,年幼的周氏在家操持家务,烧火做饭。天启六年(1626),当时的信王朱由检大婚挑选王妃,周氏以美丽的容貌、柔婉的性格和贤淑勤俭的品德被选为正妃,朱由检即位为崇祯帝之后,周氏便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她嫁给崇祯的时候,年仅15岁,崇祯与她同岁,结发夫妻,俪恩情深,当时的崇祯还只是一个穷王爷,家里的日子甚至比不上殷实的大户人家。虽说按照朝廷的规定,藩王的月例钱粮还是很丰厚的,但以当时的朝廷财政状况,这些钱粮只是一纸空文,几乎从未发放,是以崇祯虽然贵为天启皇帝的亲弟弟,日子也不好过,经常要靠周氏做些刺绣活来补贴家用。天启皇帝只比崇祯大五岁,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天启驾崩,崇祯即位,周氏成为皇后。

跟随崇祯进入紫禁城晋升了皇后,周氏仍不改勤俭本色,她裁减后宫用度,撤消各种奢靡的开支,身穿布衣,吃素食,甚至亲自烧火做饭,缝补衣服,还带领宫女纺线织布,内治克修,以身垂范,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勤俭贤德的皇后。

《崇祯宫词》有诗为证:

宫中百费俱裁减,早称君王节用情。

从此外家休望幸,时艰只合念苍生。

听到崇祯询问饭食是否由她亲手所做,周皇后脸色一滞,随即坦然答道:“陛下,饭菜确是臣妾所做,臣妾在菜蔬中浇了鹅汁,只为增些鲜味,好让陛下能多吃上几口。”

崇祯听了默然不语。因年来各地灾害频仍,又兼敌军入犯,他一方面为节省宫廷开支,一方面以示与民同苦,宣布断绝荤食而茹素,周皇后这么做菜,已有违旨之嫌。

“陛下,您龙体为重,如果吃不好,身体垮了,这大明的天下,谁来主持?”周皇后坦然说道,“如果陛下要怪罪,臣妾愿领责罚。”

“梓童……”崇祯想说些什么,眼泪却掉了下来,泪水滴到碗中的米饭上。

“陛下……都是臣妾不好,臣妾不能为陛下分忧,反倒……”周皇后见崇祯掉泪,情急之下,连声认错,那眼泪珠子跟着像断线的珍珠一样往下掉。

突然,崇祯似乎想到了什么,把碗一放,凛然大声说道:“梓童,何须忧伤?今日有大捷报!”

说罢,他拿起桌上的公文,递到周皇后面前。

“梓童,你看,大捷啊!我大明自有忠义之士为国效力,你我何愁虏兵不退,天下不安,百姓过不上好日子?!”崇祯说到兴奋处,胳膊猛地一挥,苍白的脸上现出一片红晕。

祖宗家法,后宫不得预闻政事,是以朝廷奏疏,皇后是不能见阅的,但若是皇上高兴,这公文奏疏,想给谁看就给谁看,谁又能管得着?

今日杨铭雷法退敌之事,周皇后在宫中早有耳闻,只是传闻太过离奇,各种夸大荒诞之辞层出不穷,让人难辨真伪,她借送膳之机来找崇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想亲自问问,只是一时还没有机会提出来,现在既得崇祯此语,她便没有顾忌了,接过公文细细看了起来。

“原来此事是真!那顺义城离京师四十里,竟能有如此神力?”周皇后眼睛里露出惊异之色,喃喃地说道。

“朕今日亲自登城看过,那鞑子兵尸横遍野,还能有假?”崇祯神情愈加亢奋起来,“来人,传孙承宗!”

周皇后知道皇帝要召大臣商议军国大事,自己就必须退下了,抓紧时间,她对崇祯说:

“陛下,明天就是除夕了,宫人们的节钱、新衣,都还没发放。”

崇祯闻言顿时一阵踌躇,这两个月来,他一直在前朝理政,后宫的事情早已抛之脑后,甚至他都忘了明天就要过年了,两个月前他给申甫十七万两银子用作招兵,几乎已经掏空了内库的全部家底,现在再提宫中用度,实在是让他捉襟见肘了。

周皇后看出了崇祯的窘态,她心中早有打算。

“陛下,这新衣可以暂且不做,但节钱不能不发。臣妾已和懿安姐姐商量过,懿安姐姐拿出一些珠玉首饰,臣妾的嫁仪也有一些。”

崇祯面色一凝,犹豫了片刻,上前一步握住周皇后的手。

“委屈梓童了,以后朕一定加倍还你。”

周皇后所说的懿安姐姐是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天启皇帝是明光宗朱常洛长子,16岁当皇帝,在位仅七年,23岁就因落水生病而死,其时张嫣仅21岁。天启病重时,其乳母客氏和大太监魏忠贤掌握了几个怀孕的宫女,天启对张嫣说,魏忠贤告诉朕有两名宫女怀孕了,以后生男就立为皇帝,张嫣表示反对,认为应当早立信王朱由检为妥,最终张嫣说服了天启将皇位传给崇祯。天启临死前将张皇后托付给崇祯说:“中宫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崇祯登基后,对皇嫂亦非常敬重,为张嫣上尊号曰“懿安皇后”。

通州,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

自北京成为元大都后,郭守敬主持开凿了大都城的通惠河与山东的会通河,使运河真正成为一条连接古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