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7节(1 / 1)

可惜楚军跑的太快,陈军驻军首领看完信后,被气得头晕目眩,缓了好半晌才开始点兵,竟然没追上楚军。立刻有陈军提醒陷入茫然的驻军首领,“楚贼挑衅时有竖大旗,我记得是黑熊旗和春县旗,他们是春县的驻军!”失去目标的陈军直奔春县。他们也没想对春县怎么样。春县驻军骂了他们差不多三天,他们骂回去,总不过分吧?这些陈军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才骂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春县就大开城门,城内的楚军直接列阵冲锋,刀刀致命,毫不留情。刚打了个照面的功夫,就倒下二十多个陈军。陈军首领气得呕出口血来,立刻提着刀冲向突然停滞在原地的楚军,“杀!杀了他们!”陈军脸上的震惊纷纷转化为数倍与震惊的悲壮,奋不顾身的随着陈军首领往前冲。楚军欺人太甚!殊不知春县的楚军也很懵。这些陈军无缘无故来挑衅,他们出城迎敌又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像之前那样,自以为是有什么误会,放任陈军留在城外,然后等着城内的叛徒给陈军开城门?谁知道这些陈军是犯什么病,明明是主动来城下挑衅,面对大军冲锋却不抵抗才丧命,居然有脸做出震惊、恼怒的表情。楚军什么都没做,就活该被陈军挑衅,还不能还手?双方都处于盛怒的状态。楚军虽然短时间内刚经历过城破,但并没有与破城的‘陈军’交手,精神状态和体力都没被消耗。陈军刚经历过将近三日的对峙,又是紧赶慢赶的追到春县,难免有些疲惫,却因为刚见到楚军砍瓜切菜似的杀死他们同袍的画面,处于既怒且哀的气势中,反而比楚军更勇猛。春县之战以两败俱伤结尾。两个县城,加起来将近三万驻军,最后拼得只剩下不到两千人。消息传回赵国的时候,已经在豫州传开。只不过在楚国占领的豫西和陈国占领的豫东,关于这件事的说法截然不同。在楚国占领的豫西,春县之战是陈国公然违背楚陈联盟,屡次对出春县的楚军挑衅,甚至做出攻城的行为,楚军只是正常的守城。在陈国占领的豫东,春县之战则是楚国无视陈楚联盟,因私人恩怨擅自打破和平,先行去属于陈国的豫州城池挑衅,陈军忍无可忍之下才会反击。虽然只有春县外发生这一场战争,却让楚国和陈国正在逐渐亲近的关系顿时僵持住,甚至有就此一拍两散的趋势。永和帝收到这则消息后大喜,却没在朝堂上对此事发表看法,也没特别关注这件事的后续。。七日后,永和帝忽然大张旗鼓的将刻着重奕和宋佩瑜姓名和生辰八字的木牌,放到祖宗牌位前供奉。早就与永和帝通过气的宋瑾瑜,也亲自捧着刻着重奕和宋佩瑜姓名和生辰八字的木牌,放在宋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前。消息传出后,不仅皇宫和宋府,从上到下都小心翼翼,生怕出半点差池。就连街头小巷的百姓们,都会在说话的时候,下意识的压低声音。事实证明,永和帝和宋瑾瑜之前的担心,并不是多虑。太子和元君正在问名的消息传出去后,咸阳就接连发生不大不小的意外。比如弘文馆起火,幸亏发现的及时,才只烧了些拓本,没让火势蔓延到古籍那边。京郊大营突然塌了两个帐篷,好在没人因此受伤。……除此之外,还发生许多只有小部分人才知道的事。纳采时,由媒人带到宋府的九对吉兽的食物出现问题,有人在虎狼的食物中添加会让猛兽失去理智的药。安公公独自走在僻静小路的时候,险些被人敲闷棍,恰好魏致远经过,及时救下安公公。……桩桩件件的‘意外’,深究下去,都能找到陈国的影子。追查这些事的时候,多亏正在过养老生活的魏忠屡次出现在其中。以魏忠为线,刚好能将这些事都穿起来。为了能从魏忠身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永和帝不仅将调查结果都压了下去,还亲自出手给魏忠扫尾。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偏巧赶上太子和元君问名的特殊时期,朝堂和民间难免还是会有所议论。但如今朝堂,早就不再是半年前的朝堂。如今的朝堂上不仅有幽州赵臣,还有来自翼州、兖州、青州、梁郡和佟郡的臣子。犹如兖州、青州、梁郡、佟郡的臣子,还会因为尚且没摸清永和帝的喜好和咸阳的形势,主动避幽州赵臣锋芒。翼州臣子却完全不知道‘客气’两个字怎么写。皇位上的永和帝?他们熟得很,很多翼州老臣都是亲眼看着永和帝一飞冲天。从泥腿子成长为当世名将之一,再从大将军成为叛臣皇帝,如今又从叛臣皇帝变成雄踞北方的霸主。当年永和帝撕裂幽州叛燕,他们是燕臣,所以征讨逆臣,本就没有谁对谁错。永和帝既然愿意将他缺臣子的消息传到翼州,就是对当年往事既往不咎的意思。翼州臣子们感叹永和帝还是如当年那般心胸广阔后,立刻携家带口的前往咸阳。翼州臣子们到咸阳后,陆续接手朝堂空下来的职位,却没急着提迁都的事。光是他们从洛阳赶到咸阳,就让幽州臣子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若是这个时候,贸然提迁都,幽州臣子绝对会与他们拼命。就算永和帝有心保他们,都未必能保住。迁都回洛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朝堂站稳脚跟,绝不能被幽州臣子打压下去,自从翼州臣子陆续赶来咸阳后,永和帝更深刻的领悟,千万不要亲自和臣子吵架,尤其是不要和文臣吵架,但可以找文臣替他吵架。幽州臣子傻乎乎的与翼州臣子吵了几天,才惊觉翼州臣子每次都是站在永和帝的角度上和他们吵架,以至于无论是哪方在吵架中占据上风,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翼州臣子更得圣心。从此之后,整个朝堂都成了幽州臣子和翼州臣子的菜市场。他们从吵架,变成比谁更能拍永和帝的马屁。发现永和帝如今最在乎的事情,莫过于太子和元君的大婚。朝臣们立刻将拍马屁的目标转移到重奕和宋佩瑜身上,果然让永和帝更加开怀。碍于整个朝堂都在争相拍马屁的形势。就算在问名的时候频出意外,朝臣们也轻易不敢去触永和帝的霉头。问名的第三天是大朝会,朝臣们出乎预料的安静。为了不说错话,他们干脆从头到尾都不吭声。反正也没什么要紧的政务,完全可以等三日后的大朝会再处理,何必非要在这个时候去戳永和帝的心窝子。永和帝的心情却远比朝臣们想象中的好。坐在上首龙椅上的永和帝,非但没因为自从问名后频出的意外,面带恼怒,反而满脸轻松惬意。他甚至有心情与朝臣们说些闲话,看起来并不急着退朝。既然永和帝想聊天,朝臣们自然不能让永和帝唱独角戏,不仅要顺着永和帝的话往下说,还要不突兀的抢在别人前面,去接永和帝的话。其中的难度,不可谓不大。让永和帝投入巨大精力的吉物已经送去宋府,近来最让永和帝关心的事,某过于重奕的聘礼。永和帝随口对着朝臣们抱怨,“朕为朱雀准备聘礼的时候,朱雀让人将东宫私库的账册拿来勤政殿,朕才知道这小子的私库竟然比朕的私库还多。可惜历朝历代的太子,最多只有一百二十八台聘礼,朕就算让人将装聘礼的箱子打得再宽敞厚重,也很难将最好的东西都塞进去。”说到最后,永和帝还颇为惆怅的叹了口气,望向下首宋瑾瑜的目光中满是歉意。宋瑾瑜笑了笑,不疾不徐的开口,“狸奴倒是不必发愁,横竖琉璃坊、酒坊、芬芳庭、茗客楼……里面足够宽敞,装不进箱子里的东西,都搬去这些地方,再将这些地方的地契放进箱子里,还能让抬箱的人轻松些。”永和帝顿了下,若有所思的道,“瑾瑜说的极是,朕想着奇货城本就狸奴的主意,正好拿来做聘礼。可惜虽然有水泥路,咸阳与奇货城的距离还是有些遥远,东西太多,也不好来回运输。”“有了!”永和帝突然抚掌大笑,“朕将紧挨着宫门的那两座宅子的地契也放入聘礼中,然后将箱子里放不下的东西都搬去宅子。前些年朱雀打到突厥王庭时,光是各种中原少见的稀奇彩玉就有十多箱,还有各种大小的各色宝石、朕从未见过的剔透玛瑙……”宋瑾瑜与永和帝对视片刻,同时移开目光,去端桌上的茶盏。原本想借着这个机会,让永和帝从苦闷情绪中开怀,继而在永和帝心中留下正面印象的朝臣们也纷纷去端茶盏。一时之间,整个大殿都是饮茶的声音。唯有坐在左边最前方的重奕和宋佩瑜没去端茶盏。重奕正仗着位置好,能看到他具体动作的人只有永和帝,边在桌子下捏宋佩瑜的手指把玩,边光明正大的走神。宋佩瑜之所以没有挣脱重奕的手,任由重奕动作,是因为他的心思没在重奕身上。他在想今日的大朝会氛围为什么会给他一种十分久远,久远到他已经完全想不起来具体细节的熟悉感。永和帝放下茶盏,正要开口,却见有人进入大殿。来人满脸喜色,进门便扑在地上,声音激动到完全变形,“陛下,大喜!豫州八百里加急传来捷报!”还没等永和帝开口,就有朝臣猛得从座位上站起来,高声道,“恰逢太子殿下和元君殿下问名之际,传来如此喜报。可见太子殿下和元君殿下的喜事不仅得到列祖列宗认可,更能应和大赵运势!此乃天作之合!”宋佩瑜抬起手挡住下半张脸,将正在说话的人在心中。这是个从兖州来的臣子,兖州臣子始终都能在某些方面,在各地臣子中格外突出。被这个人抢了头彩,晚了一步的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甘示弱。一时之间,整个大殿都是‘天作之合’、‘顺应天意’……等寓意吉利的词语。永和帝始终都没说话,捋胡子的手却险些挥舞出残影来,显然十分满意朝臣们的话。过了整整一炷香的时间,永和帝才轻咳一声,对朝臣们道,“先听捷报是什么。”孟公公大声念出信纸上的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