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6节(1 / 1)

可惜无论重奕怎么哄宋佩瑜,宋佩瑜都不肯与重奕分享他的‘美酒’,被逼得急了,宋佩瑜就似笑非笑的望着重奕,要给重奕搬几大坛‘美酒’去书房,让重奕喝个痛快。重奕立刻闭嘴,再也不提要共赏美酒的事。没有宋佩瑜,他自己喝酒做什么?又不是生活太舒心,非要找罪受。忽然听见远处格外明显的脚步声,宋佩瑜立刻将重奕的衣领拉好。金宝正低着头,在远处原地踏步,显然是在等着宋佩瑜和重奕发现他的存在。听见宋佩瑜唤他,金宝才大步走过来,目不斜视的盯着摇椅,将手中的信递给宋佩瑜,“这是从豫州传回来的消息。”懒散卧倒的重奕听见‘豫州’两个字,立刻打起精神,主动坐起来去看宋佩瑜手中已经展开的信。“该正式问名了”重奕迫不及待得道。之前走六礼等了将近三个月,是因为薛临横插一杠,弄出那些顺口溜在九州各地流传。为了重奕和宋佩瑜好,永和帝与宋瑾瑜一致决定,要将走六礼的时间延后,起码要等民间将顺口溜忘记,再开始走六礼。让百姓们忘记一件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发生让百姓印象更深刻,也更在乎的事。宋佩瑜毫不客气的将薛临三年前,或者说一直以来的隐痛翻出来,转移百姓的注意力。重奕本以为,开始纳采后,很快就能走完六礼,然后大婚。可惜永和帝不同意。永和帝收到薛临满是恶毒言语的信后,心底就始终憋着气,他要在重奕和宋佩瑜的纳吉上,用陈国讨个好兆头。宋瑾瑜欣然同意永和帝的想法。重奕双拳难敌四手,尤其是他不仅不能还手,身边还有个拖后腿的小叛徒。除了老实顺从永和帝和宋瑾瑜的话,以期望纳吉之后,六礼的过程能顺畅些外,重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早知道薛临还会耽误他的大婚,当年在兖州的时候,他就该去将薛临解决掉,再回咸阳。宋佩瑜仔细研究信上的内容,心不在焉的点了点头。问名,是将双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的木牌,供奉在祖宗牌位前,有询问祖宗,是否可结这门亲事的意思。刻着双方姓名和生辰八字的木牌,供奉在祖宗牌位前的这段时间,家中不能出现不吉之事,否则会被认为双方八字相克,不适合成婚。重奕是太子,他成婚的事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会导致‘不吉’的意外因素太多,根本就防备不过来。这也是永和帝非要找个好彩头后,才肯让重奕和宋佩瑜‘问名’的根本原因。有好彩头后,就有借口忽略普通的‘不吉’。永和帝和诸多赵臣筹谋已久的好彩头,终于来了。陈国和楚国已经正式宣布即将联姻,楚太子的女儿嘉怡郡主破例封为嘉怡公主,即将远嫁陈国。嘉怡公主和薛临的六礼,已经走过六分之三,速度远超重奕和宋佩瑜的六礼。正亲如一家的楚国和陈国,却在豫州的地界上,打起来了。原因十分简单,大量来路不明的陈军,突然围住豫州境内属于楚国的城池。因为这些突然出现的陈军只是围住城池,并没有马上进攻。楚军和楚臣经过最初的惊怒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冷静了下来,数次尝试与城外的陈军交流。最开始的时候,楚军和楚臣还能勉强保持冷静,试图与城外的陈军讲道理。围在城外的陈军却像是又聋又哑似的,无论城墙上的楚军和楚臣如何声嘶力竭的大喊,城下的陈军都不肯搭话。楚军和楚臣惹了满肚子的气,干脆不再理会城下的陈军。反正这些陈军也不攻城,说不定是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楚国和陈国的高官之间发生分歧。陈国高官一时生气,才会让人来围城。抱着这种想法的楚军和楚臣,当天晚上就成了兵俘。陈军依旧没有攻城,却有人主动给他们打开城门。是城门的旧黎世家。一夕之间,城内的所有旧黎世家,全部倒向陈军。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理由。陈军却没在‘打’下的城池内久留。他们只带走城池内的两个旧黎世家,余下的七个小世家都留给了被五花大绑的楚军和楚臣。楚军和楚臣中,也不乏聪明人。他们哪里还不明白,这些人虽然穿着陈军的衣服,但根本就不是陈军!这些人是赵军!但属于楚国的豫州城池遭遇‘陈军’围城,所有旧黎世家都在两个时辰内叛变,却是血淋淋的事实。城内总共九个旧黎世家,赵军却只带走两个。余下的那七个旧黎世家,从头到尾都坚信围城的人就是陈军。伪装成陈军的赵军,带着两个旧黎世家,风驰电掣的离开后,余下的七个旧黎世家还没反应过来。这些旧黎世家的人,经历短暂的茫然后,各自做出不同的选择。有回家收拾东西,去追‘陈军’的蠢货。也有选择立刻回家,然后闭门不出的蠢货。他们似乎发自内心的认为,只要他们不再提起之前的事,楚军和楚臣就会同时失忆。还有人立刻去找马车,趁着楚军和楚臣还被‘陈军’五花八绑,头也不回的朝着陈国占领的豫州城池方向狂奔。也有格外狠厉的人,竟然试图在楚军和楚臣挣脱绳子前,杀人灭口。……愤怒的楚军挣脱身上的绳子后,立刻将所有旧黎世家的人,全都抓了起来。他们还没想好要如何发泄怒火,就见城外又有陈军到来。这群陈军刚到城门下,就大骂楚军,质问楚军为何突然出兵挑衅属于陈国的城池。怒火仍未平息的楚军,打开城门就冲了出去。无论是真陈军,还是假陈军,都该打!第129章城墙下的陈军曾在三日前,突然被楚军围城。围城的楚军并没有直接攻城,而是操着地道的楚国口音,在城墙下破口大骂。从陈国皇帝到统领豫州陈军的主将,再到城内的驻军首领,甚至每个守城的士兵都能兼顾。城墙上的陈军经过短暂的茫然后,试图与城下的楚军讲道理。奈何陈军想讲道理,楚军却只想骂人。随着楚军骂人的话越来越难听,陈军再也忍不住心头沸腾的怒火。城墙上的陈军先行放箭,城墙下的楚军举盾挡箭后又恶人先告状,说陈军无缘无故攻击楚军,公然违反陈楚联盟。然后立刻展开反击。虽然双方的火气都不小,攻城与防守之间却都是小打小闹。陈军首领始终都记得上官三令五申,不许他们与楚军起冲突的事,就算被气得脑袋发昏,也不敢忘记此等关乎于官职的事。自从陈军和楚军分别占据豫州后,只要陈军与楚军发生冲突,最后倒霉的人一定是陈军。已经有许多军中校尉和将军,因为约束下属不力的罪名被贬职。军中早就对此哀声道怨,大将军却说陈楚联盟后,就是一家人,便是楚军不懂事,他们也该多担待。此次确实是楚军挑衅在先,但谁知道……唉。这场几乎没有伤亡的攻防战进行了两天,楚军攻城几乎不用手脚,只用嘴,给守城的陈军带来极大的心理阴影。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已经有陈军不顾驻军首领的命令,悄悄在城墙上往楚军中放冷箭。楚军发现这点后惊怒交加,叫骂声也更加暴躁。立在城墙上的陈军驻军首领却像是什么都没听见似的,也没让人去找放冷箭的人。城墙上的陈军见到驻军首领的反应,哪里还不知道驻军首领的意思。从城墙上飞往城墙下的冷箭突然多了起来。城墙下的楚军毫不示弱,立刻加强攻城力度。从原本的小打小闹,变成认真攻城。让城墙上受伤的陈军人数,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就在陈军被逼红了眼睛,想不顾后果的与楚军对拼时,楚军后方突然吹起撤军的号角。在城墙下肆无忌惮的撒野将近三天的楚军,在号角声中匆匆离开,却给城池中的陈军留下封信。发现楚军主动撤离后,已经逐渐恢复冷静的陈军驻军首领,看到楚军留下的信后,再次头晕目眩,想也不想的带人追了上去。信上的内容十分简洁。先解释楚军为什么要来城墙下骂人。因为他们归某个楚国将军管辖,这位楚国将军最近与某位陈国将军发生矛盾,所以让楚军前来叫骂。楚军却在挑衅将近三天后才发现,原来他们出城后不小心走错方向,来错了城池。这座被他们骂了将近三天的城池,好像并不是归与楚国将军发生矛盾的陈国将军管辖。这番敷衍至极的解释,完美贴合楚军这几日在城下叫骂的内容。要是楚军直接撤军,没留下这份堪比挑衅的解释,以陈军驻军首领谨慎的性格,未必会紧抓着这件事不放。面子再怎么重要,也没有实打实的官职重要。但楚军偏偏留下这份还不如不解释的解释,泥人都有三分气性,况且是在战场拼杀,见过血杀过人的军人?被人欺负到这种程度还不敢吭声,他们也不必再自称陈军,干脆自称龟军算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