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0章 IF线(1 / 2)

刘嘉看过很多咖啡的测评,前味后味写得十分认真,又是花香又是果香。

除非味道当真特别,比如哥伦比亚豆那可怕的酸味,不然大多数人是喝不出来的。

他们唯一追求的就是不要跟他们理解的东西差太多。

类似于有些小说在海棠看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晋江出现就要被人拍桌子骂主角三观不正是变态。

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预期。

所以,即使是在后世被嘲讽为涮锅水,也得涮的是咖啡锅,而不是羊肉汤锅。

还有就是要让香气足够浓烈,一人冲咖啡,整个教室谁都能闻着。

这种事情有专业人士处理,刘嘉的任务是从一堆真大师和假大师中挑出能干活的人,而不是让人骗了薪水去。

招聘广告一经发出,下至家庭咖啡馆的老板,上至麦斯威尔公司想跳槽的员工,待面试的人乌泱乌泱挤了一堆。

刘嘉一一面试,有些真的是大师,对咖啡事业有追求,追求高端咖啡的那种。

可惜这样的大师,不是刘嘉需要的。

以画做比,她现在需要的是深圳大芬村里一天能仿画十张蒙娜丽莎的画匠,而不是用四年零五个月画出《创世纪》米开朗基罗。

第一批速溶咖啡生产出来,首先在全美排名靠前的学校里免费发放三天。

这个时间不是随便瞎定的,因为这几天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各个学校会组织与外校的联谊。

人类对音乐和气味的记忆,总会跟当时的环境结合在一起。

每当少男少女们回忆起舞会、还有青涩的初恋时,都会想起ea咖啡。

还有许多家长也会开始为自己的孩子挑选学校,有条件的家长会亲自来学校。

在正常的认知里,全美排名前十的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学霸。

学霸们人手一个ea咖啡杯。

图书馆里是ea咖啡陪着学霸们努力学习。

这说明什么,说明ea咖啡是学霸们的选择。

让自家孩子喝ea咖啡,就拥有了学霸的同款,成绩能不能一致家长管不了,望子成龙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拥有学霸同款咖啡。

刚开始,在巴黎的锦儿看见刘嘉从账户上划走一笔又一笔的巨款,胆战心惊。

划了三次以后,她再次向刘嘉确认转账信息,生怕是有人盗取了刘嘉的银行账户密码。

不愧是锦儿,反诈骗意识真强。

把巴黎方面交给她果然没错。

让刘嘉没想到的是运到欧洲的速溶咖啡销量也在节节攀升,根据她的调查,悠闲的欧洲人士即不着急,也不用追求廉价。

然而,她错了。

各国中低层人士,特别是在一战之后才变成中低层收入的人士,对价格非常敏感。

路边最低档的咖啡摊上卖的最便宜的咖啡,也比速溶咖啡贵一倍左右。

ea咖啡的消费者包括但不仅限于:蓝领工人、低收入的办公室工作者,以及家道中落,明明喝不起,但仍改不掉喝咖啡习惯的落魄中产……

这些人群加在一起,数量相当庞大。

在经济惨淡的德国卖得尤其好。

ea速溶咖啡走红欧洲各国的同时,很快招来了反对的声音,说速溶咖啡是垃圾,毁掉了咖啡社交文化,生活原本应该是惬意轻松的,但是现在连代表着与朋友聚会和轻松下午茶的咖啡,都变得匆匆忙忙。

“难道我们现在的生活连伯爵家的女仆都不如了吗!她们都可以拥有午后三点的下午茶时间。”

除了这种“喝速溶咖啡是下等人”的论调之外,还有很多看似是医生的人对速溶咖啡进行分析,说速溶咖啡破坏了咖啡中对人体有益的成份,加重了有害的成份。

“速成的咖啡里怎么会有那么重的咖啡香气,那是往里添加了从石油里提炼的工业添加物。会损伤大脑……”

居然还有人信了,因为糖精就是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的。

邪恶资本家从石油里提炼出咖啡精也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

一时间对速溶咖啡的恶评在各个社区的妈妈群体里流传。

要是这个时候有家族群,关于速溶咖啡伤脑的新闻不知道都会变形出几个版本。

虽然不知道写稿人是谁,不过刘嘉认为多半是被速溶咖啡抢了生意的咖啡馆集资买了写手。

不然什么什么医师才不会写这玩意儿,除非他要卖解毒丸。

要搞这一套,刘嘉一点都不慌。

写这文章的人显然是没有好好查过文献,最早的速溶咖啡在1771年的英国诞生,而不是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新鲜玩意儿。

只不过前人要么是自己做着玩,只在小范围传播,连专利都没申请。

要么是申请了专利但是没想到可以商业化。

照刘嘉的说法,那就是申请了一个寂寞,不图赚钱申啥啊。

就连麦斯威尔都没出息的缩在北美,还没走进欧洲人的视线。

刘嘉的写手在刘嘉的提示下获得了大量的资料,顺便嘲讽。

咖啡伤脑?1771年的英国出现了速溶咖啡,英国领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现在全美排名前十学院里的精英们人手一杯速溶咖啡。

最后的结论不讨论咖啡的优劣,而是引向了另一条未曾设想的路线:

喝速溶咖啡的人都是高效的精英阶层,是引领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高知人群。

是什么人企图让我们的民众不喝速溶咖啡呢?

一定是居心叵测的境外势力,他们就想看着我们效率低下,办事拖沓,最终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接下去就要输非洲了!脸都不要了!”

审稿的时候,刘嘉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把这段删掉,毕竟……意大利真的输非洲了。

转念一想,没事,意大利输非洲,可不就是因为没喝速溶咖啡么,但凡多喝两口,也不至于输埃塞俄比亚。

欧洲报纸上吵得欢,速溶咖啡的销量一点都没有受影响,反而上升。

一天,顾宗华的朋友带来一个消息:哥伦比亚大学将会举办一场校际辩论大赛。

他的本意是让顾宗华可以去看看,如果看中了哪个脑子灵活、逻辑清晰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盯住,等毕业就拉进公司。

刘嘉听说此事,双眼放光。

这可是哥伦比亚大学!

新闻界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牵头办的。

新闻机构,那是真正的喉舌。

新闻一张嘴,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

可以说全员阵亡,也能说全员投降。

此时许多媒体人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跟他们搞好关系,总有好处。

刘嘉找到哥伦比亚学校的校长:“我想资助这次辩论赛。”

辩论赛以ea冠名,奖品和中间所需一切费用也由ea出。

哥伦比亚大学以前只见过各个公司在比赛现场挑尖子生,没见过要求冠名的。

对刘嘉的要求十分为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