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从推进城七层> 第六百二十三章 整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二十三章 整合(1 / 2)

白玉楼在金耳城的王宫中,看到了被五花大绑的辛格。

“有没有发现什么?”

郝建点了点头:

“我搜查了他旳记忆,发现这个家伙应该是来自这个宇宙外面的某一个平行时空,不过他灵魂之中的异宇宙规则,已经差不多被这个宇宙同化掉了,加上这个宇宙的晶壁排异太强,暂时只能记录一些数据。”

“他如何穿越过来的?”白玉楼好奇的问道。

郝建耸耸肩:“被雷劈过来的,应该类似于球状闪电的能量场,造成他的灵魂获得强化,同时进入了时空海之中。”

“你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郝建想了想:“天竺这里也是自成一体的武道体系,比如那个霸刀岳山得到换日,我打算在天竺搜集相关的武道资料。”

对此白玉楼也非常赞同,毕竟天竺这个地方虽然是一个散装文明,但好歹可以和中原文明互证存在,都是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地区。

还有此时摇摇欲坠的萨珊波斯,也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古文明,比如之前在中原兴风作浪的大明教,其实就是波斯的拜火教分支。

白玉楼顿时有了决断:“看来我要留在天竺,完成这里的整合工作。”

“放心,我们俩人联手,还不是手到擒来。”郝建自信的说道。

其实此时的天竺,虽然勉强被高达王国统治,但实际上,仍然处于土王林立的状态。

而人革联可不会贯着那些婆罗门,后世这个地方之所以起不来,就是因为没有彻底肃清封建残余。

更何况白玉楼打算用吐蕃人、阿拉干人、阿萨姆人为核心,稀释掉这里其他人口。

吐蕃人、阿拉干人和阿萨姆人,加起来有六百多万人口,而且都是和中原同种的古羌人分支,自然更容易融合。

白玉楼的策略非常简单,摧毁封建主、奴隶主、婆罗门,然后培养那些底层民众。

无论在哪个古代文明,其文明往往都凝聚在既得利益者的身上,这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普通底层百姓连温饱都困难,他们根本没有经济基础去学习文字、文学、艺术之类,自然没有强烈的族群意识。

而和中原人人种一样的吐蕃人之类,他们很容易被人革联的优势文化同化。

毕竟人革联搞义务教育,那肯定是教简体字、标准拼音、科道,这一套下来,那些平民百姓会被迅速同化。

现在人革联最早控制的江南、岭南各地,那些青少年都会用简体字和标准音,明白科道的基础知识。

哪怕是老一辈好守着方言,或者族群文字,也无法阻挡时代的滚滚浪潮,毕竟这些人终究会老去,当年轻人当家做主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族群原生文化的消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消亡,而是那些不合时宜、跟不上时代脚步的文化习俗,会被淘汰出局。

比如婆罗洲的不少部落人,有嚼槟榔的习惯,而槟榔这个东西在人革联的规定中,属于高毒植物,是严禁私人种植和销售的。

在强力的管控下,当地人嚼槟榔的习惯,自然迅速从人群中消失。

对于本身就没有觉醒族群意识的天竺各地,白玉楼有很多方法,可以改造这里。

哪怕他们此时拥有5300万人口,也没有让白玉楼感到无法解决。

毕竟这5300万人口,还要分为17个大族群,几百个小族群,简直是一盘散沙中的典范。

天竺是一个散装文明的调侃,可不是在开玩笑,而是这个地方的真实写照。

其实天竺这个名词,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地理区域名词,而不是一个国家名词。

……

收到白玉楼和郝建的汇报之后,郑森成立天竺总督区,任命白玉楼为天竺总督,让他着手当地的改革工作。

包括象雄州的安排,也一并交给了白玉楼。

白玉楼计划将143万吐蕃人中的120万人,全部迁入天竺的恒河平原,再从天竺迁移一部分人口,进入南洋和大洋洲。

当然,这其中的工作,肯定是伴随着血雨腥风的,估计至少有三百万人会被清理掉。

另一边。

在象雄州的雅江河谷中。

一支地质勘探队伍,正在驻军和当地向导的帮助下,调查着这里的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动植物。

在横断山脉、象雄高原、巴蜀盆地等地区,也存在不在少数的调查队伍。

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横断山脉上空,一艘飞艇缓缓降落在一片河谷平原之中。

这里只有一个小部落,人口不到两百人,属于哀牢诸部。

很快这个小部落就被控制住,调查人员和50名士兵留下来,又卸下了一大堆物资。

而这个部落的人,除了三个被留下当向导,剩下的人全部都打包带走,送他们去洞庭湖平原生活。

这也是对于横断山区原住部落的常用处理方案,除了少数几个地方,保留城市和定居点,剩下的地方全部清空,作为自然保护区。

调查队伍的带队队长王勃,是一个背着步枪的年轻人,他是地质和水利专业的学者,曾经跟着唐菲林学习过八个多月。

当然他和初唐四杰的王勃没有关系,毕竟那个王勃是大儒王通的孙子,现在还没有出生,而且王通的一大家子早就跟着李唐跑去七河了。

而一旁负责安保工作的士兵,除了常见布袋甲之外,还有5名准备了天灾战甲的精锐存在,哪怕是附近部落敢窥探调查队伍,也绝对没有办法威胁到众人的安全。

王勃测量了怒江的水深,然后又在地图上写写画画。

之后半个多月时间里,他们调查了附近30公里的河道情况,同时和隔壁澜沧江的调查队伍进行沟通。

怒江与澜沧江中间的山脉中,两个调查队伍在两侧分别完成了定点工作。

然后就是一大批工程人员进驻。

工程队伍先在河道两侧的三体中钻孔,安装铁塔和铁链,紧接着布置了一连串的浮桥,在浮桥中安装了8台水力发电机。

这里的河水非常流量比较大,而且落差不小,对于水力发电机而言,是非常好的安装位置。

而浮桥式水力发电机,虽然效率和上限比不上大坝式水力发电机。

但是好处是工程量非常低,不需要建造水坝,只需要安装固定在河道两侧山体的铁塔,就可以通过铁链固定浮桥,在浮桥上安装水力发电机。

8台水力发电机的总功率是4000千瓦,足够供应工程队伍的需要了。

工程队伍通过飞艇调来了一台非常奇特的机器。

这个机器就是一台类似于推土机的设备,不过车头前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半球设备,这个半球的半径有1米。

当能量储存器插入机器的供能槽之后,驾驶员推动拉杆,顿时车头的半球迅速释放出一股强劲的电磁场。

电磁场作用在前面的山体之中,山体的岩石和泥土迅速被电磁场笼罩住,然后迅速分解成为细小的颗粒物。

一个半径2米的空洞,随着机车的前进缓缓向山体内部深入。

而能量储存器的能量,也迅速被消化,平均每小时超8000度电的能力,以浮桥水电站的发电量,每天只能维持机器工作8小时。

就是这8个小时,隧道将迅速向前方推进了300多米。

同时这支工程队伍中,还有非常多专门修炼了科学武道的工程师,他们利用能量储存器作为真气供应,利用电场合成的方式,改造着隧道的结构。

经过武道工程师精心改造之后,隧道变成半径25米,内部结构极其坚固的状态。

怒江、澜沧江中间的山体,距离并没有太远,仅仅是用了65天的时间,就挖通了41公里的隧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