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玄幻奇幻>林珍的综穿人生> 第77章 北宋武侠2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7章 北宋武侠23(1 / 2)

“小主子尽管吩咐。”福叔也不会假假谦那一套, 主子交代什么就应什么。

林珍第二天正要去给福叔送单子的时候,福叔却领着一堆有男有女半大不小的孩子来了她这边。

她很是诧异, 难道这是福叔要给自己指定的岗位推荐的人?这也太小了点吧。事实还真是这样,这些孩子平均年龄都不超过十五岁,都是林珍第一批从开封带来的乞儿。

他们都不是好资质的那一拨人,却都是最努力的一批。这几个孩子与练武习文上没有天分, 但很是勤快,也知道感恩,最是经常帮助谷内的杂役干活。

分派他们干活也从来不叫苦叫累的,所以福常想帮帮这些个孩子, 让他们更名正言顺的留在谷中。

林珍了解情况后, 也觉得都是可堪造就的好孩子, 就给他们安排给以后的各管事跑腿的活, 也是培养他们以后接各管事的班的意思。这就有点像以前的国营单位的师徒制似的。

安排完谷中的事物, 林珍又去了小河村视察。不过林珍并没有进到村子里去, 而是在村外放出神识探查村中发生的细务。

待林珍回了谷中便开始了她学术著作的生涯, 而后她还给谷中上文化课的弟子加开了一门课程, 就是哲学课。

哲学课程讲的就是以船山先生的气一元论为基础用辩证唯物主义思考的科学方法。

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 因此, 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 后有抽象观念。道家佛家都把“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 而将“有”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 在他看来, “有”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

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

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从这种哲学的起源来看,那就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

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

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ot;气一元论\&ot;的思想。

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

气一元论\&ot;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无素),其三,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林珍便是想用这一思想理论去挑战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占据中华文人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

不过林珍也知道,这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而且林珍想到了一个能帮他发展这一哲学思想的朋友,那就是据说是管仲的嫡系子孙的管青衫。

林珍先是给管青衫去了一封信,当即感慨了一番现在的文人多不复古时先贤那般诚实、聪慧、有远见且善于思考,现如今更多是欺下媚上的小人和自欺欺人的伪君子当道。长时间如此这般,我华夏的安危堪虑啊。

她又在信中大加赞扬了管青衫的先祖,管仲为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春秋称霸,她在信中称,咱们大宋就缺像管仲这样的国之良相。

最后,林珍又在信中大加批判包括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号称北宋五子的理学思想,称他们是自欺欺人的伪君子。

她称理学为伪儒们想让他们的伪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偷窃治国治权的伪民主思想。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不再独尊於一家。北宋时期的儒家远没有理学盛行后的明清那么深入学子之心,被奉为正统。

现在是一个接了圣旨还可以还给官家的政治较为开明的历史时期。所以林珍也希望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能够得到好友的赞同和回应。

林珍还在信后附上了慕船山人的新作《气一辨证论》。之所以叫‘气一辨证论’也是林珍的小心机。

一则是,这种理论的基础就是气一元论,二则是气一元论起始于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