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都市言情>国风艺术家> 第150章 好久不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0章 好久不见(1 / 2)

青京赛现场的人数不少,即便是因为演出时长的缘故,别说是一上午的时间了,就算是一整天可能都演不了几场,毕竟除开每个演员表演的时间,然后还有评委打分的环节,还有中途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比赛进度不快,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慢了。

沈歌和窦晓璇、付佳、李缨四个人中,只有窦晓璇师姐的场次考前,在第五场的时候表演,而且即便是第五场,根据她的估计,也应该得等到吃完午饭后了,下午三四点钟才能轮到她。

上午窦晓璇和付佳只是领着沈歌和李缨两人来这里熟悉熟悉而已,同时顺便看看能不能见到一些认识的人,之前的老朋友都很忙,不经常见面,借着这次参加青京赛的机会,说不定还能见见面。

现场其他青年演员和他们一样,也都是抱着来这里认识认识其他人,熟悉熟悉这里环境的想法,沈歌抬头看去,入眼的便是许多青年演员脸上茫然且好奇的表情,比赛名字就叫青京赛,虽然选手中也有像窦晓璇师姐和付佳师姐这样资历老的京剧演员,但青年演员还是主力的。

前面几届青京赛的初赛形式有通过观看选手的录像光盘来筛选选手直接进入复赛,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参赛的选手众多,一个个的表演便会如同今天这样,进度会非常的慢;二是因为诸多条件限制,因此才会用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进行初赛的淘汰抉择。

只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一些明显的弊端,所以今年决定重新举办这一届青京赛的时候,官方节目组就没有再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而是通过一个个现场观看来进行初赛。

节目组一开始便做好了长时间战斗的准备,而全国青年演员的阵容又是十分庞大的,青京赛的官方划了京、津、沪,三个赛区,每个地方的比赛日程同时进行,倒是省去了不少时间。

而当比赛进行到后面的时候,参赛选手少了,就不需要三个赛区了,直接在京城举办决赛。

沈歌和李缨两个人所在的城市是楚州,和津城、沪城距离之间都比较远,再加上师父杜近芳和要参加比赛的世界都在燕京,在这里多少都有个照应。

更何况之前那几届里青京赛搞出的骚操作,就连沈歌自己也是有些怕,不知道重新举办的这一届会不会再弄出什么幺蛾子,为了以防万一,在京城里有师父杜近芳的名头在,他不求评委内幕自己,只希望到时候别被刻意针对就行了。

见识过王梓煊和柳公子这样的人,说实话,沈歌怕倒是不怕,但是恶心人是真的恶心人。

“津城和沪城两个赛区里的人,同样也有高手吧!”

李缨开口说道。

窦晓璇师姐点点头:“那是肯定的,一些朋友都是津城京剧院和沪城京剧院的人,实力不比我和付佳差多少,而且听说她们也有人参加了青京赛,到时候在决赛肯定会遇到的。”

“以前咱们梨园行有句俗话怎么说的来着,”付佳师姐忽然开口说道,“京城学艺,津城唱红,沪城赚包银!

虽说这句话可能并没有那么绝对,该火的角儿在什么地方都能出名,但大部分事实却都是这样。

京城、津城、沪城,三个城市里聚集了许多天赋特别高的戏曲演员,如今选择这三个城市作为赛区,官方还是有一定的考虑的,没两把刷子的人还真不敢来参加比赛!”

听到她这句话后,沈歌微微点了点头,付佳师姐说的没错,如今戏曲界大多数出名的京剧演员基本上都是国家京剧院、燕京京剧院、津城京剧院和沪城京剧院里的人。

即便一个优秀的青年演员不是这四个京剧院里的演员,但是当名气到达一定的程度后,也会选择调到这四个京剧院里来,正如那句梨园行里的俗话说的那样,在这里无论是学艺还是发展,亦或是赚钱,都要比其他地方的上升空间要大。

当年四大徽班进京,在京城里诞生了不少京剧名家,而京城则也成了戏曲曲艺的文化中心,戏曲演员都来京城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拜名家为师,进科班学习,这才算是有了正宗的传承。

燕京的名家大师和有名的科班都是最多的,所以才有京城学艺一说。

“津城唱红”其中的含义并不单单只是说京剧演员在学会了技艺之后,要去津城唱红自己,难道说在京城就不能红吗?

当然不是!

主要的原因还是,津城的观众戏迷们十分爱看戏,且还是真正的懂戏,甚至于有的票友丝毫不输于一些名家。

这也就造成了,津城观众的刁!

其他地方的观众可能包容度比较高,可是在津城观众的眼里,倘若是出了点什么小失误,那绝对逃不过戏台底下观众的眼睛。

传闻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马老板有一次在津城唱戏,当时出了一点小小的失误,底下的观众二话没说,一个茶壶瞬间就飞了上去,满堂喝彩,这彩,自然是倒彩。

由此可以看出津城戏迷的严格之处。

因此,津城也成了京剧演员的一块试金石,但凡一个京剧演员能够得到津城观众戏迷的认可,那也就证明了,这个京剧演员功夫真的到家了,再到全国其他地方演出,基本上也不会再出现什么大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津城唱红的含义。

为什么又说“沪城赚包银”呢?!

这个非常容易理解,因为从以前到现在,沪城都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大都市,包括人们的观念和京津两地也有一些不同,沪城的剧场经理善于经营,便使得京城和津城的京剧演员在沪城能拿到数倍于自己在当地的报酬。

“北平繁华一落千丈,堂会大见减少,名伶们赚钱,只有靠出门跑外码头了……名伶去一次津城,能吃半年,去一次沪城,能吃一年!”这是丁秉燧在《菊坛旧闻录》中写到的一句话。

同时也正是在沪城,对梅兰芳大师产生了影响,与在津城不同,要求严格和看戏刁钻的津城戏迷是不怎么喜欢新戏的,提到新戏便去与老戏比对,一切以老为主;而在火遍沪城的梅兰芳大师则大力发展新戏,由此奠定了开宗立派的基础。

因此不论是这三地的观众还是京剧演员怎么怎么样,但在京剧界的影响力却都是非同凡响的,这也是许多京剧演员之所以在成名后,都往这三地跑的原因。

沈歌自己初入戏曲界,别说是津城和沪城两地的京剧演员了,就连京城的一些出名的京剧演员都还认不清呢。

一路上他和李缨两个人跟着窦晓璇、付佳两位师姐,有不少认识她们俩的京剧演员不断上来打招呼,同时还有一些以她们俩为偶像的人前来请求合照,或者是要个签名什么的。

这也不是特别麻烦,窦晓璇和付佳一一跟着他们合照签了名。

这一幕看得李缨十分羡慕,不由得下意识地开口说道:“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像窦师姐和付师姐一样,有这么多的粉丝戏迷。”

“哈哈哈,”付佳笑道,“这还不简单,只要你在青京赛里随便拿个好名次,到时候自然能获得很多人的喜欢!”

“随便拿个好名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