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都市言情>国风艺术家> 第133章 传道受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3章 传道受业(1 / 2)

俗话说得好,生书熟戏,生书熟戏,这戏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它经得起听,经得起戏曲演员的打磨!

从戏曲的诞生到现在,虽然许多名家大师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戏,但是能留存到如今的,却也算不上特别的多了,不过无论是戏迷还是戏曲演员,在或听或演这出戏的时候,都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乏味,这就是戏曲的魅力所在。

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戏曲演员中,在表演同一种戏曲的时候,同样可以表演出不同的风格。

杜近芳给他讲的这出戏正是目前完整的保留下来的全本戏《四郎探母》,也正因为如此,全本戏稀少的缘故,基本上旦角的各个流派都表演过这一出戏,只不过和梅、尚两派相比,荀、程相对来说要少一点,毕竟它们之间都有各自的特点。

杜近芳大师从这一出戏的背景故事开始讲起,随后说到铁镜公主和杨延辉之间的感情,这一点是个关键的地方,毕竟杨延辉的真实身份可是杨家将,却在敌营里娶了公主,待了十五载,并且还生了个小阿哥,这是一个冲突点。

其实在《坐宫》一折中的盟誓之前,当铁镜公主得知他的身份后,就已经表明了她对待杨延辉的态度,杨四郎打算说出自己是杨家将的时候,铁镜公主立刻压住了他,示意让他小点声,莫要被别人听到,从这里就表现出了铁镜公主的性格,和杨延辉相处了一十五载她,不仅熟知杨延辉的性情,而且两人之间的夫妻感情也特别好。

而她为什么又要驸马盟誓愿呢?

这在唱词中就已经说过了,“你哪里休的要巧言改辩,你要拜高堂母是我不阻拦!”,冰雪聪明的铁镜公主在得知杨四郎的真实身份,并且他还打算回宋营探母后,身为一个女人的直觉便告诉她,这小子没把话说全,在家里肯定还有一个妻子,所以她才会怕杨四郎不回来,特意说你要去见你的母亲我自然不会阻拦。

至于杨四郎究竟听没听懂她话里的意思,这就不得而知。

戏曲界有一部分人非常疑惑,《四郎探母》为什么要有见妻一折,他们认为杨延辉既然已经有铁镜公主了,来宋营见完母亲后,便按约定回去就好了,再增加个妻子,岂不是让身在北国,已经娶了铁镜公主十五载的杨延辉难做嘛,难免会对这个人物的性格设定造成些许影响。。

但也有的人觉得,《见妻》一折是必不可少的,更加丰富了杨延辉这个人的性格,不论是《见母》还是《见妻》都是这出戏的情绪爆发点,一面是苦等自己十余载的结发妻子,一面是和自己相处十五年,为自己诞下子嗣,甚至不惜冒险盗来令箭让自己回营探母的铁镜公主,所以不论如何选择,都会让杨四郎痛苦万分。

为杨四郎懒把鲜花戴,为杨四郎懒上这梳妆台的四夫人在杨延辉要走的时候,还无可奈何地对他说:“你要走来将我带。”

其实不论是杨延辉还是四夫人,彼此心里都清楚得很,这一次见面过后,或许这辈子都不会再见面来,她也知道丈夫不可能带她走,这一出戏的背景就决定了,杨延辉注定不能像薛平贵那样,出现和王宝钏、代战公主三人同掌昭阳院的情景。

现如今戏曲演员在演这一出戏的时候,有的会演《见妻》这一折,而有的却不会,至于其中的缘由,可能是因为流派的不同或者是个人的习惯。

个别版本的《四郎探母》中,在过关一折,杨延辉辞别铁镜公主的时候,铁镜公主还让他帮忙带个话:“铁镜女泪涟涟,尊一声驸马听我言。此去见了婆婆面,为我带上几句言。我愿婆婆康宁健,我愿太君福寿年。”

这就是给婆婆问好了。

虽然两国交战,但是这私人之前的感情却与之无关,丈夫是丈夫,婆婆是婆婆,不然的话,铁镜公主在得知杨延辉真实身份的时候,就应该把他给拖出去斩了。

而在杨延辉回营见到母亲后,佘老太君问起来番邦公主贤不贤惠,杨延辉自然还要夸上两句:“铁镜公主真可爱,可谓孝女玉裙钗,夫妻恩爱十五载,为我生下了小婴孩。”

听到他这么说,佘老太君便明白了,唱:“眼望番邦深深拜,贤德儿媳不能来……”

倘若是按照这版唱词来考虑的话,明显杨延辉是没有原配妻的,而佘老太君对铁镜公主也非常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再演《见妻》这一折的话肯定不合适了。

所以别以为大家都演《四郎探母》,便觉得它只是一出普通的京剧,实际上里面还是有许多弯弯绕的,许多青年演员对此并不了解,提到这出戏的时候,率先想到《坐宫》,直接说这段经典,我会唱。

唱的确是会唱的,但唱得怎么样,那就耐人深思了。

如果没有丝毫感情,只是单纯的机械般表演完这一段,干干巴巴的,又有何用!

时间过得很快,沈歌这一次是切身体会到了当初李缨对他说的那种感觉,明明感觉才过了一两个小时,但是一晃眼,却发现太阳已经日暮西山了,天色渐黑,不知不觉间竟然过去了四五个小时。

虽然茶水给师父续了一杯又一杯,但沈歌沉浸其中,一直没从听杜近芳大师的讲解中回过神来,此刻说得差不多了,他才摇了摇头,拍拍自己的脸,振奋下精神:“没想到竟然过去了这么长时间,都六点多了,辛苦师父给我讲了一下午戏!”

“没事没事!”

杜近芳大师笑呵呵地摆摆手,“你这小子悟性不错,我稍微讲两句你就能听明白,这一下午学了不少东西,回去好好消化消化,可别到时候都就着馒头吃到肚子去了。”

“哈哈哈!”

沈歌笑道:“师父,瞧您说的,这哪能啊,您说的每一句话我可都记到心里去了!”

“那就好。”

沈歌又问道:“您晚上想吃点什么?我去买点东西回来做。”

“不用出去买,家里什么都有,”杜近芳大师笑着说道:“晚上我吃得不多,你看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吧,我只喝点汤就够了。”

“好!”

沈歌点点头。

他知道师父的习惯,此刻听到她的话后,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点点头,径直走向厨房做饭去了。

师父年纪大了,自然对大鱼大肉不怎么感兴趣,而且沈歌同样不是口味重的人,所以他熬了小米粥,又炒了一盘青菜,虽然简单,但对于师徒二人来说,却已经足够了。

“小沈,你吃得这么少嘛。”

见到沈歌的饭量,杜近芳大师不由得惊讶道:“你看你都瘦成什么样子了,也不知道多吃一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