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乔满月6(1 / 2)

又过了一两天,寝室的人都来齐了,大家聊天天南海北口音不同,也是一件蛮好玩的事。

说起来,南方和北方的生活差异还是挺大的,阿月自小在南京长大,很多习惯都得慢慢适应,好在她足够聪明,很快就掌握了其中平衡的点。

她刚到学校时写了一封报平安的信,半个月后,收到了家里来的回信。

信是以魏淑英的口吻回的,告诉她家里一切都好不必担心,让她在学校安心学习,缺什么就买什么,不要存心省钱,照顾好自己最重要。与此同时,信封里还附了五块钱。

阿月其实不缺钱,这个年代上大学是免学费的,最多收几块钱书费,加上饭钱需要自己掏,可每月也会有额外补助。

不过当妈的都怕孩子在外面受委屈,阿月理解,也很感动,把钱妥帖放好,预备以后不时之需。

为防止坐吃山空,学习之余,她还找了学校领导,询问能不能在校内找点事做。八十年代初做小买卖还称为投机倒把,一经发现会被批评教育,不过寒暑假学校也会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安排勤工俭学,她只不过想提前点而已。

校领导见她成绩优异,而且人也乖巧伶俐,就给她安排进了图书馆,做一名图书管理员,每月工钱十块。

这时候图书馆建立不久,许多书都是绝版十分珍贵,需要精心保护。守着满屋子的书,她每天整理书本的空闲时间,全用在读书上了,就像一块沾了水的海绵,迅速吸收着知识,继而转化成成长的养分。

阿月五官略显寡淡,长相不算令人惊艳的大美人,但身上浓浓的书卷气给她的气质加分不少,再加上她性格温和,眼底总带三分笑意,相处起来舒服得很,所以她刚进学校没两个月,就有几个男生对她表达好感,可她通通婉拒了。

一来确实没有让她动心的,二来她整天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感觉自己内心极度充实,并不想分出精力来处理别的,感情的事嘛,顺其自然比较好。

抱着这种想法,在校四年期间她也没谈对象。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她的专业课成绩出类拔萃,屡屡受到教授们表扬,渐渐与其他人拉开差距,成了学弟学妹们仰望的存在,被私下传为“医学部的高岭之花”,更甚者有人猜测她“性冷淡”或者根本不喜欢男人。

这些她都知道,却不在意。当一个人有了信仰,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明确,真的不会在乎身边一两个人的评论。学海无涯,她如今才摸到边边角角,哪有心思管那些有的没的。

阿月有时很想家,想念弟弟妹妹,还有南京城的各种吃食,可是她放假了要忙着勤工俭学,几乎没机会回去。最近一次返家,还是一成高考,弟弟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做姐姐的怎么着也不能错过。

一成的成绩向来很好,高考也发挥稳定,综合了他的想法与现实条件,最后填报了北京广播学院(中传)。毕竟姐弟俩同在首都能够互相照应,家里也放心。

最稳重的大哥有了着落,剩下的孩子再扒拉扒拉看,三丽初中在读,学习一向不用操心。四美和七七还小,暂时看不出什么,最让人担心的反而变成了二强。

这小子从小就不爱学习,留级的好几次才勉强上了初中,成绩一塌糊涂不说,性格还特别轴一根筋,闷不吭声的让人无计可施。

按照乔祖望的意思,反正他也不是念书的料,直接托关系把他往厂子里一塞,能挣钱养活自己饿不死就行了。

但阿月不同意他的想法,完全不考虑孩子的个人意愿,太简单粗暴了,最重要的是,再过两年国家政策变化,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时代浪潮冲击下,这些老厂子早晚被淘汰,到时候二强又该何去何从呢?还是得学点什么,而且的是他感兴趣的东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